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史一流学科于2017年立项建设。中国史一流学科自入选以来,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甘政发〔2016〕69号)总体部署,根据学校一流学科发展总体要求,制定了《中国史一流学科2017—2020年总体建设方案》,确立了响应国家战略,瞄准甘肃需求,进行学科转型和学科建设。并通过“3332”方案,即瞄准文化大省、丝绸之路黄金段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战略需求,完成在学科团队实力和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层次、服务社会能力上的三个突破,实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水平三个一流发展目标,凸显学科示范引领带动、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两个能力,把beat365官方最新版中国史一流学科建设成陇右地理环境与生态文明、陇右文献文物与中国史研究、丝绸之路与陇右历史文化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情报资料与学术交流、决策智库与文化开发创新的一流基地的总体发展目标。
中国史一流学科软硬件条件的优化和充足的经费保障,为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学科团队迅速成长。学科团队由59人增至72人,引进博士15人,外籍教师1名;聘请一批校外学者为兼职教授和讲座教授,聘请著名学者任学科首席专家,学科队伍不仅进一步壮大,而且学缘结构更趋优化。有10人次入选省级各类人才库,其中4名青年学者也进入省级人才库,学科带头人及骨干学术影响力提升。二是学科布局持续优化,学科特色不断强化。经过壮大发展和整合优化,学科方向在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三个方向基础上,又新增中国古代史、陇右石窟与艺术方向,优化了学科布局和涵盖面。各学科方向骨干在始祖文化、秦早期文化、陇右历史地理、丝绸之路、敦煌学、陇右传世文献与金石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学术成果,学科特色明显提升。三是学术研究成果丰硕,高质量标志性成果取得突破。近年来在cs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89部,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70余项,其中国家项目10项,省部级19项,获奖成果65余项,其中省级奖以上15项,尤其是以《秦早期历史研究》《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病书整理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沿革》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新性专著或填补空白、或被学界评价推介并获得省社科一二等奖;《东夷部族的太阳崇拜与嬴秦西迁》《轩辕黄帝与龙鼎文化》等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摘登,标志着学科在创新性、高质量、标志性成果方面突的突破。四是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随着以学科发展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和新文科建设启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考研率逐年提升;研究生教育在创新探索中不断优化,有2人获省优硕士文论文,2人分别考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五是学科基础持续向好,学科优势明显。通过一流学科中国史基础条件建设一期、二期项目和陇右文化成果展示与基地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的实施完成和投入使用,以及在图书资料、信息数据库、电脑设备、文博实验室、博物馆等基础条件和学术研究经费投入的增加,为中国史学科优质高效影响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学科确立的研究方向,直接与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相联系,在陇右环境变迁与生态文明、陇右远古文化与中华文明、陇右文化、伏羲文化、地域历史研究和名城保护等方面产生的研究成果,为甘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中国史研究又与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构建有机结合,形成了以专题学术研究为引领,以新成果为支撑,教研结合、学用一体,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由此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成果如下:
(1)不断完善陇右文化学术和课程体系。编辑出版连续出版物《陇右文化论丛》第六辑,《论丛》先后就陇右文化、始祖文化、丝绸之路等分专题进行研究。学科成员发表论文论著20多篇(部),对陇右文化各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探索,从而推动陇右文化研究走向全国,促进了甘肃历史文化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研究。在历史教学中,先后开设《陇右文化概论》、《非物质遗产保护》、《天水历史文化专题》等校本课程,为学生普及地方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2)举办重要学术会议,展示甘肃文化形象。2019年6月14日至17日,“丝绸之路历史与陇右石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beat365官方最新版举行。会议由beat365官方最新版历史文化学院、天水市博物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承办,来自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敦煌研究院、兰州财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陕西省汉中市档案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河西学院等20余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与会人员就丝路文化地理研究与丝路地图、丝绸之路概念及甘肃段重要地位、草原丝路交通、丝路新发现岩画与石窟、陇右石窟艺术、丝路矿产经济开发等多个问题展开充分讨论,会议气氛热烈,成效显著,聚焦丝绸之路历史与陇右石窟文化,提出了大量新资料、新视角、新观点,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这次学术盛会,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丝绸之路历史与陇右石窟文化的研究、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而且也有力展示了beat365官方最新版甘肃省一流学科“中国史”的学科建设水平,获得了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
(3)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工程建设。积极为地方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发挥智库作用。学科带头人雍际春及团队成员刘雁翔、余粮才、苏海洋等学者,多年来多次应邀参加天水市委宣传部、天水市政府、市建设局、市旅游局、麦积山风景管理局等单位组织的专家会议、咨询评审会议等,参加《数字麦积山》、《天水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纲要》、《天水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规划》等重大文化论证。为促进天水市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挥了良好作用。省教育厅项目《丝绸之路与甘肃》已结项,该成果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发展提出三条建议,分别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打造黄金通道,再续历史辉煌》《恢复历史记忆,重塑甘肃文化形象》,建议正在上报中。雍际春应邀参加2019年伏羲公祭大典甘肃卫视特邀嘉宾现场介绍伏羲文化;并接受央视十台中国地方志栏目采访,介绍地域文化。
(4)合作交流推动学科建设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参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合作成功申报2019年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与天水市博物馆、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单位合作举办学术会议5场次;从兰州大学、西北大学等单位柔性引进博士4人;邀请兰州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郑炳林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田澍教授、四川大学何平教授、兰州大学刘永明教授、西北大学韩志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胡阿祥教授、天水市博物馆馆长李宁民研究员等学者举办学术讲座20余场次。
(5)实现联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9——2021年间,共推荐6名本科生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展联合培养工作,实现我院与双一流大学人才联合培养工作零的突破。
(6)国际化办学态势逐渐形成。2018年、2019年我院教师与韩国又石大学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互访活动,开拓了学院的国际学术空间。2020年从西北大学拟引进伊朗籍博士后王兰,此举将进一步学院办的国际化水平。